游客发表

山西焦煤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发帖时间:2025-04-05 13:56:00

学术学位应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进一步发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平台在育人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和行业产业一线的联合培养,鼓励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整合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

鼓励博士生、硕士生在实际工程中担任过副主任设计师或主任设计师,鼓励他们深入西部工作,当他们的工作受到国家、人民认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生都是值得的。但让他们做从无到有、从0到1的事,尤其是找到突破的小切口,却十分困难。

山西焦煤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但是,问题就来了:学生毕业走上科研创新工作岗位后所做的很多研究,都要面临着同一个问题——不知道答案在哪儿。指导学生,苏东林有四个观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毅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事实上,当我们在做开创性研究时,大部分情况下导师或学科带头人在布置任务时,不大可能出现已把答案、路径等都想得十分清楚。可是,如何培养年轻人,特别是从本科生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 苏东林在第十七届中国高校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系主任)年会上发言。作为一名教师,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对苏东林的启发特别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传统研究型大学则更容易将自己视为象牙塔,有些高校甚至会刻意与市场和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学科专业建设始终保持对新需求、新市场和新技术的敏感,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就会更加主动和及时。(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23-12-12 第3版 大学观察)。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相比之下,我国很多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收益、科研收益、服务收益、外出报告收益、成果转化收益等诸多收入分配要素中进行比较和权衡。

相比之下,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理工专业领域的学生容易被培养成理科化的工程师。在基层学术组织看来,本科生、研究生、学科专业建设经费都是需要争取的资源,这很容易造成彼此间壁垒森严、互相排斥,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山西焦煤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而新型研究型大学则可以轻装上阵,通过为教师提供充裕的物质资源和收入保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约束,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教学上。他们一般会优先保障教学工作和学生指导,在履职之余才基于自身的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由于教学收益在其中往往是最低的,很多传统研究型大学教师将教学工作看作是良心活。在这种环境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往往会认为教学是岗位责任,科研是自己的事。

很多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自我认知中,也将上好课指导好学生看作自己的第一责任,以及对自己学术生命的长久承诺。尽管传统研究型大学也重视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培养学生和基础研究上,但是由于收入分配体制的局限,院系、学科、教师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科研创收活动上,这就使得这些关键人力资源要素难以稳定地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新型研究型大学更乐于向学生开放先进的实验室平台,提供系统、全面的导师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学科竞赛和创客项目,通过通识与专业贯通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这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学从组织层面到人员层面,都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我国涌现出更多的高精尖缺人才打开新的空间。

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注重创新教育。部分从国内招聘的优秀教师也会很快认同这个学术观念,所以教学是单位的事,科研是自己的事便逐渐成为教师普遍确立的原则。

山西焦煤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他们会带领学生面向行业、企业、产业开展学习和研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通过分析和总结新型研究型大学保障教师专注于教学的某些做法,可以为传统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这一方面源于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具有小而灵的特点,内部组织壁垒并不十分森严,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教师在国内外顶尖院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决定了他们更加注重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拓展学科边界,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开设具有明显交叉学科属性的前沿性课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并不认为科教是分离且对立的,而是能及时将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用学术前沿启迪并增强学生的科研敏感性,自己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科研灵感。教学是岗位责任,科研是自己的事 近段时期,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校长都强调为学生上好课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上述对于新型研究型大学和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比较,并不是捧高踩低,而是希望在比较中带来更多的反思。在笔者看来,要达到这一目标,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是其中最关键的人力资源要素。而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国际化程度总体还不够高,很难做到引导学生融入全球学术圈,在地国际化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显著提升。

作者:张端鸿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2 8:01:2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制度创新带来变化 新老对比引发反思 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为何更重视学生培养 ■张端鸿 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这些教师一般都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

由此,教师开展通识教育的障碍天然会比较小,跨学科和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则天然拥有肥沃的土壤。他们更注重在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中从事学术工作,鼓励学生在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视野中进行学术探索。

加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海归学者比例通常比较高,这种符合国际惯例的认知更容易被他们接纳。新型研究型大学则一般提供较为优厚的整体年薪,不单独计算每门课的课时费,同时严格限制教师从其他渠道取酬的空间。

新时期,新型研究型大学肩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重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使命和责任。比如,这些教师更注重与产业界的联系。宏观来看,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非常注重从国际上招募一流师资。相比之下,传统研究型大学的资源严格按照院系、学科、专业进行配置,彼此间存在竞争关系和排他倾向。

科研引导教学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当然,这一使命也意味着新型研究型大学需要解决传统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有效激活自身各种关键要素,并专注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打破专业与学科壁垒的同时,对于打破区域壁垒,进行国际化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为看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相比之下,它们更愿意拼科研GDP。西浦的教育模式变革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手段不应成为目的 《中国科学报》:在您的构想中,高校交叉学科的建设并不应成为一个单独设立的任务,而是要融入到更大的教学模型或范式调整中,是否如此? 席酉民:交叉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当然,那些教学型高校更要将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想清楚。从微观上说,这可以说是管理学科的3.0版本,即通过临床式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创新并改进已有的管理教育。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教育模式中消灭了管理学院管理教育依然重要,但融合在各类行业人才的训练中,即学生无论接受哪个行业的教育,都必须学习管理。

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教学与科研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2 7:36:2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 交叉学科建设应回归育人初心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陈彬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外合办大学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总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联系在一起。

在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这套管理体系是有效的。毕竟在当今的大环境中,如果不真正重视交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一定会受到影响。

这好比一个人即便拥有了医学博士学位,但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依然难以操刀给病人动手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即便是国内的研究型大学,考虑这些问题时也往往不会把侧重点放在人上。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